司马懿“养三千死士”,如何才能确保死士誓死效忠?手段实在高明
在三国时代末期,曹魏即将统一三国。只可惜司马懿一出手就是大招,直接将曹魏基业收入囊中,完成了盗国的行动。 在诸葛亮去世之后,司马懿在曹魏的地位一落千丈。虽然有曹叡的临终嘱托,将他任命为辅政大臣,但是关系摆在那里,曹爽才是皇亲国戚。 但是司马懿最厉害的一点就是能“忍”,忍到枭雄曹操去世,司马懿跳了出来。忍到曹爽带着曹芳出门,他又跳了出来,谋划了一场政变。 而在这场政变之中,司马家的“三千死士”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这些死士都是什么人?来自何处?司马懿又是如何培养他们的? 死士是何人? 在《晋书·景帝纪》中,记载了高平陵之变时的情况:“帝阴养死士三千,散在人间,至是一朝而集,众莫知所出也。 ”这个“帝”指的是晋景帝司马师,也就是司马懿的长子。 按照司马家父子的性格,他确实是最有可能,也是最有机会豢养死士的人。 曹丕之子曹叡去世之前,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了曹爽和司马懿,让他们两个人共同辅佐曹芳。曹芳虽然是曹叡的养子,但是他毕竟还是曹家的人,他还是比较向着曹爽的。 仗着曹芳的信任,曹爽开始在朝中肆意妄为,根本不把司马懿放在眼里。 司马懿也不跟曹爽对抗,直接卧病在家,请了一个长假,让你曹爽想整我都找不到人。 司马懿虽然躲在了家里,但是他也不是整天在家里睡大觉,他肯定是在韬光养晦。 就比如这三千死士,司马懿肯定要提前准备的。 “死士”究竟是什么?是一种职业?是一个兵种?其实都不太对,“死士”应该是一种人生。 在现代的一些小说里,死士这个名词也并不少见,在涉及一些“大家族”的事时,“死士”便会出动,就算是任务失败,也不会牵连到本家。 可以说,他们去的时候,就没想过要回来,是一颗必死的“士”、一位必死的战士、一位敢死的勇士。 因此他们也被称为“死士”。在很多时候,“死士”的定义其实十分宽泛,很多人都能被称作死士。 比如古代的著名刺客荆轲,荆轲带着秦舞阳去刺杀嬴政。就算他当场将嬴政杀了,他们俩就能活着离开吗? 很明显,从荆轲踏上这条路开始,他就不可能活着回来,因此荆轲也可以是一种死士。 但是人们之所以称荆轲为刺客而不是死士,是因为死士其实有更狭义的理解。 “死士”的广义理解,就是字面意思,像荆轲、专诸等人都可以被称为刺客,甚至在现代电视剧《狂飙》中,老莫也可以算是高启强培养的死士。 而有关“死士”的狭义理解,就要追溯到战国时期了。 在战国时期的秦国,有一位民间武术大师叫做蔡骏。此人武功高强,但是从未在人前施展,因此一直被人们嘲笑是在吹牛。 有一天,蔡骏又跟人们争论此事,闹到最后,人们都让他去军营里练练。只要他打过军队里的人,人们便承认他是高手。 于是蔡骏来到军营,请求军队里的将军送给他一个俘虏用来练手。军官看蔡骏后面跟了那么多百姓,他也想看看这个蔡骏的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。 之后他便找来了一个俘虏给蔡骏,并且对俘虏说:“只要能打过蔡骏,就能直接释放”。 这个俘虏顿时兴奋起来,迫不及待地想跟蔡骏过过手,但是两人动手仅一招,那个俘虏便倒在地上死了。众人都被吓了一跳,就连将军也被吓住了。 后来秦军就把蔡骏留在了军队里,让他当了武术指导老师,而蔡骏之所以这么厉害,主要就是靠他家传的武功秘籍。 蔡骏家传的这本武功秘籍,上面记录的根本不是武功,全都是杀人之术,力求一招要人命。而蔡骏平日里不出手,就是因为没有机会,毕竟没有人愿意拿命陪他玩。 就像是青面兽杨志的宝刀一样,如果不真的动手杀了个人,又该怎么证明你这刀杀人不沾血呢? 秦国军队按照蔡骏的武功秘籍,训练了一支一万人的精兵,战力远超其他军队。后来这支精兵落到了“杀神”白起手里。 白起又结合了自己的秘法,再次提升了这支部队的战斗力,并且研究出了一套完美的训练方法。 白起又使用这套完美的训练方法,再次筛选出了一批精兵中的精兵,从之前的一万人里,只选出来了不到一千人,但是这一千人的战斗力,能比得上十万雄兵。 只要是按照白起训练法练出来的兵,个个如同猛虎一般,甚至能以一当百,因此被称为“虎贲军”。 这些“虎贲军”的战士,便是“死士”的前身。 由于培养一名“虎贲”的消耗太大,因此他们只有到了最后时刻,才会被派上战场,平日里就只能当当护卫,干干暗杀之类的工作。 后来白起被秦王赐死,这种训练方法就此失传,没有人再知道了。 就算是让现任“虎贲”来训练,虽然确实比一般的士兵厉害,但是依然达不到之前白起训练的效果。 为了能让这些削弱版的“虎贲”更厉害,也为了保证忠诚,这些贵族们找来了很多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孩子,让他们从小接受训练。 而这些从很小培养的“虎贲”,便是真正的“死士”。 后来到了三国时期,曹操手下最精锐的士兵,便是曹氏宗亲率领的“虎豹骑”,也就是效仿了白起的“虎贲军”。 而在曹操手下也不是没有真正的“虎贲”,他的名将“虎痴”许褚和“古之恶来”典韦合称“虎贲双雄”。 典韦在宛城以一人之力拦住张绣大军,甚至把两个人甩起来当兵器使用,还有裸衣战马超的许褚,这样的人才被称为“虎贲”。 白起的“虎贲军”里全是这样的战士,想想都觉得恐怖,而白起能统帅这群人,怪不得被称为“杀神”。 死士何处来? 曹魏曾经培养“虎豹骑”,那么在司马懿手里出现几个死士,其实也就不奇怪了,毕竟司马家的兵马其实都是曹家的兵马。 只不过曹爽这个家伙太窝囊,才让司马懿夺了兵权,夷了三族。 而在此之前,司马懿也得培养属于自己的武装,不然就太过被动了。 因此他让自己的长子司马师准备着“三千死士”,以备不时之需。 司马师虽然是司马懿的长子,但是他更像是武将,而不是军师。他在军队的声望很高,找几个愿意为他卖命的战士应该不是什么难事。 而除了从军队里挑选,剩下的就是最传统也最合理的方法——战争孤儿。连年的征战一定会产生许多战争孤儿,他们平日里也只能流浪乞讨。 而他们这些人,也正是培养“死士”的最好素材,既没有牵挂,也没有二心,谁给饭吃就跟谁走,然后还十分忠诚。 这些孩子跟着司马师走后,被安排在一个秘密的地方,然后秘密地训练。但是在史书记载中,司马家的死士是“散落在人间”,而后“一朝而集”的。 因此训练完成之后,司马师很可能会放他们自由,但是自由也只能是在有限范围内,不然怎么做到一天就集合? 当司马家需要他们的时候,只要使用特殊的信号或者特殊的情报网,便能将这些“卖菜的”“打铁的”“开饭馆的”一天集齐,组成三千死士来帮助司马家。 想要让这些人不被发现很容易,但是又怎么保证他们一定会回来呢?万一一大半人不喜欢打打杀杀,只想过日子怎么办? 死士为何死? “死士”之所以被称为死士,其实就已经隐含了一种忠诚,甘愿为主人死的忠诚。而这种忠诚又是怎么培养的呢? 首先是思想,这些死士大部分是从战场上捡回来的孤儿,无父无母,从小便是司马家的人将他们养大。 只要给这些小孩子灌输一种绝对忠诚的思想,这些人便会义无反顾地忠诚于司马家。千万不要小看了小时候的培养,有些留在潜意识里的东西,是人无法控制的。 可能收到命令后,他们根本没有理由去拼命,但是他们就是要去,谁也拦不住。 再就是后果,虽然从小的培养成功率很高,但是也不排除有两个头脑灵光的孩子,摆脱了司马家的控制,就不听主人的召唤,甚至还要反噬。 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那些加入时便有了自我思想的大人身上,这也就是为什么死士最好是小孩子。 如果这些人不忠于主人,那么日后他们将会迎来无休止的追杀。 这也是在一些影视剧里经常出现的桥段,归隐的神秘杀手被原组织追杀,然后为了保护心爱的人反杀了整个组织。 这种情节很老套,但是也很经典真实。不忠的人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。 因此,司马懿从战场上捡回来的三千死士,从根本上来说,脑子里就没有不听命令这个选项。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,不允许他们反抗司马家的命令。 而少数几个想反叛的,也得考虑一下反叛的后果。如果不想生不如死,那最好还是听从命令比较好,哪怕是去送死! |